“音乐是流动的建筑,建筑是凝固的音乐。”应该说,在这些年的城市化、城镇化推进浪潮中,虽然各地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,但“拆老城、建新城",开发区、新区建设一哄而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,“重建设、轻管理”给未来的城市发展埋下了“定时炸弹”,城市发展的软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正逐渐显露出来。软肋之一,是顶层设计的缺憾。对于一个城市而言,楼宇不是越高越好,也不是越多越好。这些年之所以各地都在发展楼宇经济,就是因为前些年的楼宇建得太多、体量太大,有些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的“负荷”。
“音乐是流动的建筑,建筑是凝固的音乐。”应该说,在这些年的城市化、城镇化推进浪潮中,虽然各地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,但“拆老城、建新城",开发区、新区建设一哄而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,“重建设、轻管理”给未来的城市发展埋下了“定时炸弹”,城市发展的软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正逐渐显露出来。软肋之一,是顶层设计的缺憾。对于一个城市而言,楼宇不是越高越好,也不是越多越好。这些年之所以各地都在发展楼宇经济,就是因为前些年的楼宇建得太多、体量太大,有些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的“负荷”。
精细化管理最终要落实到“以人为本”上,要准确把握人的需求,把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因此,要让城市的物业管理、配套服务围绕人的需求展开,让城市为人服务,而不是让人为城市服务。遗憾的是,许多城市在这方面存在主客体错位、本末倒置的现象。软肋之三,是“历史文脉”的缺失。一座城市就是一幢放大了的建筑,而建筑承载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历史。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,许多城市在“重新城、轻老城”“拆真古迹、建假古董”中抹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,在照搬照抄中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风貌,贪大、媚洋、求怪、攀比现象比比皆是。许多时候,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忽视,才有了一哄而上的“造城运动”,留下了“千城一面”的尴尬;正是对城市建设规律的无知,才有了对传统的肆意破坏,才会做出割断历史文脉的错事;正是对城市文化保护价值的后知后觉,才有了老建筑拆掉又复建的反转。如何让情感记忆穿越历史,成为城市的魂?如何让今天的城市风貌,给岁月以文明?这些应该引起城市建设者们深深的思考。